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中,只有古代中国幸存并发展至今。与之相伴的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可以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虽然决定意识,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因此,许多学者研究各个时代的产物,探寻和探讨事物背后的文化特征。比如,他们研究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分析汉代婚姻习俗的特点,进而了解汉代的特点。文化发展特点;通过研究宋代的文化传播媒介,如小报、地方报纸等,探究宋代文化传播的特点。
同样,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历史。中国古代建筑,如天坛、苏州园林、安济桥等,符合现代力学原理,有其独特的美感。它们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与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关系。
1.品味中国古建筑
1.自然在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文化历来强调崇拜天地、尊重自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这种文化体现在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易经》是一部战国时期的文化著作。它是一部阐释《易经》的文集。书中提到:土生木,木生风。与动物和昆虫相比,自然界中树木的寿命是无限的,难以计算。古人认为它们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住在木结构建筑里也代表着与树木生命的某种联系。木因土而生,所以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泥瓦为辅。这种建筑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自然的渊源,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
中国古代建筑非常重视风水。风水理论要求人们在设计建筑物时要注意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形状、与日月的相对位置、规模等。
在现代人看来,风水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封建迷信。事实上,风水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和谐共存的大智慧。它是研究人与环境、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关系的哲学。回顾中国古代建筑,大多依山傍水而建。他们适应当地条件。建筑形式随实际自然环境而变化,绝不相同。这体现了古建筑追求自然元素的建筑哲学和思想面貌。
因此,由此可见,自然元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的建筑都与自然密不可分,但却又超越自然系统。文化起着很大的引导作用。
2、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中国古代建筑与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密不可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包括人工水池、幽深的小径和丰富的假山元素。假山的造型千变万化。他们注重营造有山有水的自然氛围,表达山水之外的情感。这种哲学理论源于古人的信念,即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居住的建筑必须有山有水,才能形成自然的缩影版。
随着社会和现代化的发展,建筑师越来越强调环境与建筑的协调。为了实现环境与建筑的有机统一,建筑师不断改变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然而,设计的建筑往往因缺乏景观元素而显得不足。这种建筑设计理念实际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
3、罕见的矛盾结合,物质与精神的结合
从古至今,任何建筑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设计和建造的。这是决定性因素。而我们都知道,人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就会追求精神需求。两种需求是一种共生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作用于物质。
因此,正如建筑所体现的那样,一座好的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更需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因此,从古至今,一些重要的、著名的建筑,特别是用于国家政治、重要经济或文化活动的建筑,不仅结构合理、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而且富有美感和较强的艺术性。品质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精神文化体验。
很难想象中国古代建筑能够将物质和精神统一起来。这都得益于中国灿烂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人们的思想境界。有了足够的思想理论指导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善于创作的中国人才已经达到了建筑的巅峰。这些成就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分不开的。
2、为什么中国的建设水平这么高?
1、天人合一的宇宙论
人随地,地随天,天随道,道随自然。古人所说的“以小见大”,包括天地,都表达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宇宙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的统一。宇宙万物和谐统一的观念。为什么会存在这个概念呢?首先,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强调望天吃饭。只有良好的生态气候环境,农作物才能丰收,人民才能有充足的粮食。这种经验和社会意识随后转化为对自然和世界的理解。原始崇拜;最后,随着历代文化的发展,这种崇拜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题。古人是在深刻体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环境后,才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除了诗意的句子,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体现在建筑的各种细节中。屋檐像建筑物的屋顶一样,像翅膀一样展开,给屋顶增添了舒展感,使整个屋顶看起来像一个张开的人字形。天在上,地在下。一如现实,也如天空中鸟儿的蔓延。翅膀。这些都讲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可以说,天人合一是古代建筑师设计建筑时的根本追求。
2. 对称平衡中庸论
那些修建古建筑的人,一有大事,就把人聚集在空地上,先建中心。人们看到它,就像鸭子一样蜂拥而至。人们来自四面八方。这句话出自唐澜的《殷墟文学笔记》。可见,从氏族社会开始,人们就认识到必须先建造中心建筑,并在建筑布局上注意利用中轴线,使周围对称、平衡,使整体建筑具有动态、有序的审美效果。
通过古人在建筑中对中轴线的运用、对中心的重视,我们也可以看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指导作用。中庸的一般含义是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等情绪。情感不表达的时候,心是沉默的,不动的,处于中间的;情感表达时,不过度,恰到好处。称为和谐。当人达到了和谐的境界,达到了天地的地位,自然也就和谐了。
在中庸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建筑注重营造与环境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并没有一味追求平衡而失去独特的个性。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只有很好地把握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功能、布局、造型、结构等诸多因素,使其具有平衡的美感和个性,才能称为真正的建筑作品。并能与环境协调、和谐。和谐但又不同。
3、阴阳五行生态观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依靠自然资源,古人有了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古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环境有着深刻的体验。他们特别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特别强调对自然的研究。古人得出的结论是,世间万物都有阴阳,即世间任何物体都有阴阳两部分,世间万物的变化和流动取决于阴阳的相互作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只有阴阳五行平衡和谐,自然才能和谐。这一结论经过发展和丰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哲学思想体系。
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文化建筑中发挥着重要而微妙的指导作用。圣人面南而听世事。南方是太阳,也就是说建议建筑朝南;如果水拥抱地面,水就不会侧向,一般意味着水拥抱家人,带来好运,所以建议建筑物选在四面环水的地方。这些理念影响着建筑布局、建筑选址等因素,指导着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总结:
天人合一、风水、中庸、阴阳、五行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是古人在深刻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哲学概念体系。他们与当时的自然环境相处得很好。它代表了古人的宇宙观和生态观,是古代哲学智慧的辉煌结晶。
以这些思想为灵魂,中国古代建筑才能具有个性的平衡美和环境的和谐美,并能达到自然环境、精神需求和物质生活需求的统一,使中国古代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可以集成。建筑设计达到新水平。这个高度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